在济南市莱芜区龙潭西大街老城深巷中,朗朗锤音每天准时响起,宛如一口浓浓乡音,讲出九代匠人的锡雕初心。工坊第八代传人王千钧介绍,鲁王工坊诞生于康熙十四年(1675年)厦门股票配资公司,今年是它350岁寿诞。而回望鲁王工坊百年历程,从民间作坊到宫廷贡品,从国际大奖到国家级非遗技艺,透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衰与重生。
图1.鲁王工坊第八代传人王千钧在观摩器物。(莱芜区融媒体中心供稿)
缘起:忠厚传家,皇室赋名
清康熙十四年,匠人王时行在鲁中莱芜创立锡雕工坊,并立下“正直做人,忠厚传家,无为而为”训规。锡器具有无毒、耐腐、保鲜等特性,被百姓视为“温润之器”。乾隆年间,皇帝与曲阜孔家联姻,派人前来定制嫁礼。这套108件满汉全席的锡制餐具,使鲁王工坊跻身皇家品牌。1914年,工坊作品在美国全球物品展览会上斩获“巧手如神”“巧夺天工”两大金奖;次年,五代传人王俊亭的作品又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得银奖,莱芜锡雕自此扬名海外。转至近代,鲁王工坊锡雕一度饱经风霜,甚至面临艺绝人亡危机。
展开剩余80%改革开放后,第七代传人王雷毅然放弃北京学习的机会。他返回家乡,从事锡雕保护传承相关工作,重振技艺雄风。
图2.王千钧在创作作品。(莱芜区融媒体中心供稿)
培根:千锤百炼,更显坚劲
王雷的儿子王千钧说,鲁王工坊锡雕是门综合艺术,包含锻、焊、塑、錾、雕、抛六大绝活,细分至少百道工序。王千钧回忆说:“一次,我花了七天时间制成一只酒壶,却被父亲当场摔瘪。我很不理解,心想即使有点瑕疵,也完全可以修复。”那次,他眼泪不停打转,但“该做好的东西就不能修”的祖训就此扎根。不仅如此,鲁王工坊也逐渐找到审美语言,即锤痕即美、器随意生、镜面素颜、材质融合四大特色。以“锤痕即美”为例,不同于传统技艺追求光滑平整,鲁王工坊刻意保留锻打肌理,只为触摸到手作的温度。
图3.锡雕作品《老五贡》。(莱芜区融媒体中心供稿)
发芽:破立结合,探寻新路
面对时代变迁,鲁王工坊的适应能力让人称奇。比如王千钧,不仅是家族首位接受高等教育的传人,更打破祖上家规,将技艺传给外人。2002年,31岁的王千钧赴清华美院进修,归来后便广收门徒。不仅“破”了祖训,他还“变”了思路,通过创新技艺、转变风格,做到古今兼容、融汇东西。很快,20多位学员走进工坊,大家共同习作、交流心得。王千钧也借势发力,推动锡雕从实用器具向文创产品转型。如《一鼓作气》套系产品,就是通过深挖莱芜“长勺之战”历史典故,古为今用、形神兼备,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经典之作。
图4.锡雕作品《礼天下》。(莱芜区融媒体中心供稿)
散叶:重塑品牌,焕发生机
鲁王工坊的品牌进程为传统工艺“老树新芽”做出典范。2003年,王千钧正式将“鲁王工坊”注册商标,进行品牌运作。他精心设计专用木质锦盒,推动产品向高端礼品市场迈进。2010年,作品《齐鲁青未了》亮相上海世博会;2015年,《一鼓作气》走进米兰世博会……
国际化平台、全球化视野,为原本就有皇室血统的鲁王工坊唤回原初自信。王千钧还坚持“展示不售卖”原则,婉拒客商在博览会上购买《论语酒具》的要求。“参加博览会就是希望展示中国传统工艺。如果仅仅为了买卖,艺术品自此就沦为地摊货了。”王千钧回应道。
如今,鲁王工坊已建成集创作、展示、研学、传承于一体的非遗基地。2009年被授予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习所”,吸引大量学生、学者体验技艺、传承匠心。
图5.锡雕作品《五行》。(莱芜区融媒体中心供稿)
开花:以文载道,以文兴业
鲁王工坊的复兴不仅关乎文化传承,还产生实际效益。近三年来,工坊秉承“非遗富民”理念,依托“山东省大师工作室”平台,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百余名。他们有人自主创业开设工作室,有人则留在工坊成为专业匠人。这种“培训+就业”的模式,为百姓增收扩宽渠道,也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范例,更多匠人自此有了用武之地。
图6.鲁王工坊第八代传人王千钧在制作锡雕。(莱芜区融媒体中心供稿)
回望:锤音绵延,走向未来
立足当下,350岁的鲁王工坊又将迎来新的转型。第九代传人王翡岳,打通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思维鸿沟,探寻“非遗+科技”融合路径。这位硕士研究生,创作出锡雕纪录片《薪火》和皮影动画《公主嫁孔府》等作品,为鲁王工坊锡雕“智取未来”。
“锡雕器物有形而创意无限。”王千钧说,“借助现代科技,为冰冷的器具注入温情的灵魂,正是鲁王工坊‘基业长青’的秘密所在。”这也是王翡岳的期待。在他看来:“好的艺术不应束之高阁,而要扎根沃土。就像锡雕,既要有品,更要有味——以艺术之品彰显品质,用百姓之心守望韵味。如此,350年的鲁王工坊锤音才会经久不衰。(张献军,李吉双)
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原文转自:新华财经厦门股票配资公司
发布于:北京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